猪又贵了,猪企决定按兵不动 扩产动作收敛
自今年二季度以来,国内猪肉价格呈现回升趋势,并在8月份达到高点。8月18日,我国生猪(外三元)均价超过21元/公斤,连续7周上涨。然而,随着生猪供给增加,9月的生猪销售均价降至18.96元/公斤,同比仍上涨近16%,猪价回暖迹象明显。A股十七家上市猪企9月生猪销售简报显示,企业销售均价普遍在18元/公斤以上。
市场普遍认为,第四季度生猪供给可能收紧,加上天气转凉进入消费旺季,猪价仍有上涨动力。这波猪价上涨行情中,最直接受益的是生猪供应企业。近期,牧原股份、ST天邦和大北农等上市猪企相继公布业绩预告,预计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同比扭亏为盈。例如,牧原股份从去年同期亏损18.4亿元回升至盈利100亿元以上,ST天邦从亏损15.7亿元回升至盈利13亿元以上,大北农从亏损9.1亿元回升至盈利1亿元以上。
除了猪价上涨,养殖成本下降也是猪企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。牧原股份表示,2024年以来公司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持续下降,8月已降至13.7元/公斤,年底有望达到13元/公斤。大北农7月份的养殖成本已降至14.6元/公斤,温氏股份8月份的养殖成本低于14元/公斤。今年猪饲料原材料价格下降,加之企业提高了产能利用率,有效带动整体养殖成本下降,增加了利润空间。
面对猪价上涨,不少猪企发布了扩产计划。今年8月,新希望和华统股份分别募资38亿元和16亿元用于养猪和偿还债务。但与以往相比,当前的扩产动作明显收敛,甚至有企业表示偿还债务才是未来重心。例如,新希望资产负债率超过70%,募集资金中有11亿元用于偿还银行债务;华统股份资产负债率超过75%,去年账面货币资金仅为6亿元左右,短期借款超过20亿元,还有接近20亿元的长期负债。虽然企业对今年生猪行情持乐观态度,但扩产不能快速变现,而饲料和猪场的资金投入是实际成本,大规模扩产不太可能成为今年的主要策略。
实际上,这两家公司的情况并非个例。受猪周期影响,生猪养殖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财务压力,上市猪企负债率处于历史高位。本轮猪周期始于2018年6月,当时环保政策收紧、非洲猪瘟爆发,生猪产能大幅减少,猪价飙升至2019年10月的41元/公斤。随后猪价基本维持在30元/公斤,从2019年3月到2021年5月,猪企经历了长达27个月的盈利周期。高额利润驱使下,猪企迅速扩大产能,但猪价却跌至2022年3月的12元/公斤。猪价暴跌叠加激进扩张带来的高昂养殖成本,大多数猪企面临严重亏损,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累计净利润为正。
经历这一轮暴涨暴跌后,猪企对于能繁母猪补栏的意愿和能力大幅减弱。不过,当前生猪产能仍然是饱和供应的。截至2024年7月,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达4041万头,高于39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,行业依然供大于求。目前散养户比例已大幅降至30%,大规模养殖场占约70%,这些场所有更高的融资能力和抗压能力。市场也在有意识地调节供给节奏,如压栏和二次育肥,短期内能推高猪价,但长期会增加整体供给。
目前,我国养殖模式逐渐规模化,猪周期波动逐渐减缓,周期跨度或许延长到7-8年。猪企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,更加理性慎重地应对市场变化,注重长期稳定发展而非短期利益。
本文 狮子狗个人网站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m.9377news.com/post/29299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